欧盟气候专员:美国在对抗气候变化问题上不及中国
- 编辑:5moban.com - 18凭借良好的直觉与不懈的努力,他带领团队在纤维电池领域耕耘十多年,最终实现纤维电池的研发及规模应用。
复旦大学数学中心首席教授、相辉研究院相辉学者沈维孝,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突破传统器件平面叠层结构的研究范式,设计了普适性的纤维器件结构模型,揭示了该类器件中电荷高效传输与高曲率界面稳定机制。
曾任2018年ICM动力系统和常微分方程组邀请报告遴选委员会委员。个人介绍彭慧胜,1976年7月生,1999年获得东华大学学士学位,2003年获得复旦大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得美国Tulane大学博士学位。创建出具有发电、储能、显示等全新功能的高分子纤维器件。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领衔的成果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2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2项)。彭慧胜长期致力于高分子纤维器件的研究。
2009年,他以历届最年轻获奖者的身份获中国数学会陈省身数学奖,2014年又应邀在ICM作45分钟报告(与van Strien合作),2021年获科学探索奖,2023年入选新基石研究员。2001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数理科学研究科数理科学博士学位。新征程中,学校衷心期待得到各位校董一如既往的关心、关注及鼎力支持,共同为建设第一个复旦而奋斗。
作为中国人民间集资、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校,携手社会各界、与时代同行,是复旦大学的办学基因。特别是三年疫情,校董们急学校所急,用心用情为师生安全、科研攻关和校园保障等方面慷慨解囊、无私援助,让我们感受到校董们是学校生命共同体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裘新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到会校务委员会成员合影近一段时间,党代会报告起草组充分用好上半年主题教育学习调研成果,汇聚各方智慧,加强总结谋划,起草形成了党代会报告初稿。
校务委员会委员许宁生、桂永浩、彭希哲、龚新高、冯建峰、李骏、陆昉、邹和建、张卫、章清、郭坤宇等结合所在学科领域和工作岗位实际,站在学校全局和长远发展高度,先后对党代会报告进一步优化提出意见和建议,展开交流,建言献策。12月1日下午,复旦大学2023年校务委员会会议在光华楼举行。
充分发挥委员的参谋、智囊和思想库的作用。裘新感谢各位委员提出的意见,大家的建议体现了爱校情怀、荣校愿望、兴校担当。学校将进一步发挥好校务委员会的作用,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校务委员会是学校重大事务的咨询和审议机构,是加强民主管理、推进科学决策的重要组织形式和制度平台。
会议通报校务委员会委员调整情况,听取校务委员会委员对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制图:实习编辑:罗钰责任编辑:李斯嘉。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形成征求意见稿,于11月中旬起启动在全校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工作。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金力通报校务委员会委员调整情况。
截至目前,已征求意见916人次,收集各类意见建议1341条。充分发挥委员的桥梁作用,团结凝聚更广泛力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双一流建设,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和民主治校、依法治校提供支撑,助力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前列。
进一步完善校务委员会工作机制,促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助力学校改革发展会上将宣布本年度NASAC青年软件创新奖获奖者、软件研究成果原型系统竞赛获奖团队、软件教学案例竞赛获奖作品、全国大学生软件测试大赛获奖者、机器人大模型与具身智能挑战赛获奖者、以及大会优秀论坛名单。
ACM/IEEE Fellow、欧洲科学院院士王义给大家带来了题为MIMOS: from theory to tools for (safety-critical) embedded software design updates(注:《MIMOS的理论到工具:安全攸关嵌入式软件的设计和更新》)的特邀报告。何积丰、于全、徐宗本、柴洪峰、王义等5位国内外院士和业内专家蒋铭到会做特邀报告。从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到信息高速公路,60多年来,复旦计算机人在中国计算机教学科研发展中创造了多项第一,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院士论坛也是本次会议的一个焦点。院士林惠民、徐宗本、梅宏、吕建、柴洪峰、王怀民出席大会院士论坛。张英在致辞中表示,软件在数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与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的智能化软件,正成为推动数字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该报告针对安全攸关软件的动态更新问题,提出异步设计范式MIMOS,分析MIMOS的背景与动机、底层语义理论以及工具链和工具演示。明天还将举行颁奖仪式和大会闭幕式。
该报告概述了大模型作为AI发展新浪潮的趋势,认为投入大模型研究已是必然选择。此外,还将举行CCF系统软件、软件工程、形式化方法专委博士学位论文激励计划启动仪式,发布2023年评选结果。
12月3日下午将举行NASAC青年软件创新奖论坛,包括1个企业青年软件创新人才报告和3位2022年度NASAC青年软件创新奖获奖人报告。该论坛由中科院软件所研究员詹乃军主持,邀请了林惠民、徐宗本、梅宏、吕建、柴洪峰、王怀民等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围绕智能化软件创新推动数字经济与社会发展主题,就计算机软件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方向及其对数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人工智能对计算机软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智能软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热烈探讨。
本届大会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系统软件专委会、形式化方法专委会、软件工程专委会、复旦大学承办,大会指导单位是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协办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上海市软件行业协会、上海市计算机协会、江苏省计算机学会。华为操作系统技术专家雷继棠博士将以VSync: 可证明的高性能、高可靠并发为题,介绍后摩尔时代多核体系结构下的弱内存序和NUMA等特性给并发软件的开发带来的新挑战,分享华为在应用形式化方法端到端解决多核并发挑战的工业实践。软件定义一切日益成为一种现实。从生物学启示出发,提出类神经元的全解耦异构无线接入,实现空间、时间、频率、功率、编码等网络资源的高效柔性聚合和天空地一体化协同传输。
中科院信工所陈恺研究员将以人工智能安全攻防对抗为题,介绍人工智能技术对攻防对抗的重要影响。院士张宏科参加CCF YOCSEF(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上海观点论坛。
目前,学校正围绕AI for Science战略开展前瞻布局和前沿探索,围绕新型平台软件开展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希望面向智能化时代的新型基础软件及相关关键技术攻关培养高端软件人才。大会开幕式由大会共同主席、CCF系统软件专委会主任金芝主持。
12月2日,中国软件领域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学术会议——CCF中国软件大会(ChinaSoft 2023)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本次大会的注册人数超过2300人,参会单位达到326家,其中包括79家企业单位。
上海将加快推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行业软件、平台软件全链条发展,全面促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关键软件供给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全面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和城市数字化转型。大会组织了17个学术论坛、11个专刊论坛、12个工业论坛、6个教育论坛,全国大学生软件测试大赛、软件教学案例交流与竞赛、软件研究成果原型系统竞赛、机器人大模型与具身智能挑战赛等4个竞赛、以及CCF YOCSEF上海观点论坛、2023上海软件创新论坛等2个特色论坛。明年的CCF中国软件大会将移师世界历史名城陕西西安。今年近2400人参会的中国软件大会在CCF历史上、在中国软件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华大学姜宇教授将以模糊测试研究与实践为题,介绍模糊测试对提升软件质量和系统安全的重要意义及其面临的关键挑战,分享其研究团队在模糊测试系统关键组件的设计优化及不同待测对象适配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随后,从变与不变两个维度提出了大模型浪潮下AI基础研究的一些科学问题,尝试了大维随机矩阵、无穷维贝叶斯、无穷维统计机器学习等几类数学工具,同时也强调工具自身需要发展,所解决的问题更需要越来越一般化。
制图:实习编辑:罗钰责任编辑:李斯嘉。CCF理事长、大会执行委员会荣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致辞。
金力在致辞中指出,软件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融合人机物要素、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小到一个智能传感器、一块智能手表,大到一座智慧城市、一张智能电网,无不依赖软件系统的驱动与驾驭。